English

县委书记和他的“朵斯梯”

1998-02-2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回族同胞称朋友为“朵斯梯”。山东无棣县五营村的回族群众亲切地称县委书记崔建平是他们的“朵斯梯”,听似平常,却真诚地表达了五营村回族群众的感激之情。

五营是无棣县最大的回民村,6个自然村3500多口人,约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80%。原担任滨州地区计委副主任的崔建平1993年到无棣县任代理县长时,常听一些干部历数五营村人诸多令人头疼的事:公粮不交,计划生育不搞,河工不出,打架斗殴和告状上访的事不断。崔建平觉得奇怪:战争年代,五营的回族同胞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抗击敌寇的辉煌篇章,回民支队、回民抗日游击队令敌人闻风丧胆;无棣县第一个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五营如今怎么就落后了呢?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工作联系点定在五营。

崔建平第一次进五营村,内心就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破烂不堪的房子,坑坑洼洼的街道,街巷里成群的光屁股孩子……。在一户人家,他接过主人端来的水,喝了一口就差点吐出来:水又苦又涩!他问村干部:群众就喝这样的水吗?干部们点点头。原来,这里严重缺水,村里的人夏天喝雨水,冬天吃雪水,雨水雪水没有了,就只能吃这种苦井水。因为缺水,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在县委的一次会议上,崔建平动情地说,我们不能总是埋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不听话,各级领导也要反思一下工作中的不足,我们对少数民族群众是否应该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他的话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中引起共鸣。崔建平以身作则,从建立联系点的那天起他成了五营村的“常客”,他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的农家小院。调查群众贫困的根源,探讨致富的途径,发动群众发挥优势奔小康。不久,水利勘探人员进了五营,钻机轰隆隆响起来,钻到500多米时,甘甜的泉水终于涌了出来,整个五营村沸腾了。从此,这里的回族群众告别了吃雨水、苦水的历史,甘甜、卫生的自来水引到家家户户。

五营村解决了水的问题,传统的牛羊屠宰、皮毛加工和运销业得到了充分发展。随着机动车的增多以及对外业务交往的扩大,交通、通讯现状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这天,崔建平把县交通局、邮电局等部门的负责人请到五营村现场办公。很快,县交通局投资10多万元,把公路修到五营村口,并把村里4条主要道路,铺上了柏油。邮电局也不甘示弱,出资架设了从县城到五营村共4公里多的线缆。如今,五营村已有近百户装上了程控电话。借助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五营村的屠宰业、加工业形成更大规模,产品畅销北京、天津等市。全村的经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很多回族群众住进了楼房,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如果说今天五营村的经济状况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变化更大的则是广大回族群众的精神面貌。村里的计划生育、交纳公粮等项工作都能按时完成。1994年以来,村里没发生过任何案件。

崔建平对五营村回族群众的关怀,只是他关心全县少数民族工作的一个缩影。崔建平常说,没有少数民族群众的团结和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没有少数民族群众的富裕,就没有全县的小康。他多次组织少数民族村的干部到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和民族工作先进单位参观。在他的倡导下,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对少数民族村“四优先、四扶持”(即通路、通水、通电、通邮优先,科技、教育、开发、经商扶持)的优惠政策。近年来,县里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用于少数民族地区修路、架桥、打井、通讯建设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达百万元。县乡财政先后投入50多万元用于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全县11所民族学校有9所达到“六配套”的国家标准。为了加快全县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崔建平还亲自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回族群众兴办“龙头”企业,这些项目带动了全县少数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刘俊奇杨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